李春生詮釋舒蘭「蟬」一詩

舒蘭本名戴書訓,1931年生,江蘇邳縣人,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文學士,美國東北大學藝術碩士,曾創《布穀鳥兒童詩社》,新詩人,作品甚多,列名中、美、英名人錄,《晚禱集》頗為著名。

舒蘭「蟬」詩;有人叫你知了/那是他不了解你/你是在打號子/

跟我家大領學的/只是你像鸚鵡/躲在涼蔭/永遠叫不出/一滴汗水。

初唐詩人駱賓王之「在獄詠蟬」,藉物喻己,其云;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探;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盛唐詩人李商隱「蟬」,聞蟬自警,以蟬自況,其云: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下面是李春生對「蟬」詩的看法:壹,不作平面敍述,而是用「三度空間」,甚而、「四度空間」的立體方法來表達;貳,不從主觀的「聞蟬」入手,截斷眾流,平地一雷聲,而是從第三者立場突然下筆﹕「有人叫你知了/那是他不了解你」,拋開人的主觀,不藉蟬以喩已,只以客體的同情關注來直抒;参,聯想,作者從客居聞蟬而對蟬的同情與關注,又聯想到故鄉蟬鳴的情景,詩中「你是在打號子/跟我家大領學的」。舒蘭是江蘇北部靠近山東地方的人,所以「打號子」、「大領」都是蘇北、山東方言,當地農家碾壓麥穗時,邊趕牲口邊么喝的聲音,至於「大領」是帶領長工的領班,藉著蟬聲喚起濃濃的鄉愁;肆,「只是你像鸚鵡/躲在涼蔭/永遠叫不出/一滴汗水」。最後一節是作者以物擬物,把蟬比做鸚鵡會學人說話,把蟬聲想像成打號子,而蟬只是躲在涼蔭中叫不出一滴汗水,作者又把「汗滴禾下土」比擬北方農民之辛苦,也是作者情感的豐富與洋溢;伍,這首詩的主題是「物我一體」,「民胞物與」。

結論:舒蘭的「蟬」詩經過詩人李春生的分析,此詩有三度空間、四度空間的寫作方式;在情感來說有個人自述、有對蟬的同情與關注;又有思鄉,懷鄉的情節;擴大而言,又有民胞物與,物我一體的偉大思想。詩人的情感、思想、是複雜而多元的,詩人的意境也是超高的。

(参考﹕李春生《季節之歌》,網路維基)

張貼在 Others 其它 | 發表留言

賀 年 詩

民國一零三(2014) 年            馬年

耀眼金蛇運不長,

天春讓位駿駒揚;

超群踏雪行千里,

鼎革維新啟曙光;

大地呈祥迴景氣,

九州一統待朝陽;

鄉親戚友多珍重。

歲次甲午      新春快樂

席涵靜 謹賀

張貼在 Others 其它 | 發表留言

南台灣晋籍詩人李春生‧林 玲夫妻年略

首先介紹民國77(1988) 年李春生著《睡醒的雨》封面內頁的白自述﹕李春生,筆名李菁、晋丁、李郁,山西垣曲人,民國20(1931) 年農曆2月30日生。其妻林 玲於民國82(1993) 年出版之《溫馨滿懷》封面內页自述﹕民國30(1941) 年出生於浙江省樂清縣,先後畢業於台北女子師範暨屏東師專,任教於屏東市勝利國小。

李春生,山西垣曲縣城內進賢坊賢民閭人(目前已被小浪底小庫淹沒近20年) 。家世﹕父,李仰鄴,字翰唐,曾留學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母,姚冬媛。民國23(1934) 年,三歲,母親病逝,父留學未歸,賴祖父李效忠、祖母閻氏撫養長大。民國25(1936) 年5歲,入私塾(可能是關廟小學) 。民國26(1937) 年,6歲,入新式小學。民國33(1941) 年,10歲,逢抗戰期間,中日中條山會戰,垣曲淪陷,祖父母因戰爭相繼去世,生活無依,開始顛沛流離。

民國33(1944) 年,春生13歲,父親於民國26(1937) 年七七事變前返國,參加抗戰,殉難於山西太行山區。

民國34(1945) 年,春生14歲,抗戰勝利,日本投降,日軍投降部隊集中於山西運城、太原等地,等待遣返,垣曲縣城立刻成國共軍爭奪要地。

民國35(1946) 年,春生15歲,是年四月垣曲縣城光復,春生以第一名成續考入垣曲縣立簡易師範就讀,同年11月國共內戰,春生生活無依,背井離鄉,踏上流亡之途。這年春生以〈流浪者〉為題發表新詩處女作於上海《益世報》副刋。

據說春生由於其堂兄燕生之提携,一同赴河南洛陽参加了第ニ期之青年軍,輾轉經過風陵渡、潼關、南京等地,於民國38(1949)年來到台灣,此段傳聞春生各著作均未提及,待考。

春生﹕《睡醒的雨》43頁〈澎湖〉一詩自註﹕自大陸流亡來台之後的38到43,五年之間,留居澎湖,在風砂與海濤的呼嘯中長,從少年躍至青年的關鍵時刻,   雖然只有五年,卻令我終生難忘。

如何來到台灣,春生未曾提到。據聞春生在澎湖期間,因常寫些新詩,被隊的指導員誤認為「思想有問題」,曾被送往綠島「思想改造」一段期間,後又被送往台柬岩灣管訓,在此期間結識同好詩人秦嶽(秦貴修) ,共創《海鷗詩社》。

民國51(1962) 年,春生離開台東岩灣,遷居台東長濱三間屋。同年12月25日耶誕節即在長濱三間屋渡過。

民國52(1963) 年4月,春生的初戀,對象﹕L .C. 女士,台灣屏東客家小姐,是時家住台東,國民小學老師,二人偶而相遇於台東市教育局,此後書信往來有半年之久。一說春生曾寫情書每日一封,實際是每日情詩一首,約寫了500封情書,但沒有結果,只建立了長期的友誼而已。

民國53(1964) 年12月20日春生33歲,與李莎、王潤華、畢洛、秦嶽同遊台北木冊指南宮。筆者席涵靜按﹕是年6月本人報考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時在木柵某長輩家中正好遇到春生,其正好在台北参加退除役官兵輔導會主辦花蓮師專國文專修科的甄試。後來得知春生被錄取入了,而筆者也順利進了研究所。

民國54(1965) 年5月春生住在台東美農社區,可能任教於屏東農業職業學校,教學很輕鬆,可以專心寫作,此際春生又開始寫情書、情詩,追求林玲小姐,這次情書只寫了208封就贏得美人心。春生、林玲共同决定在民國55(1966) 年7月25日林玲生日那天訂婚,並於同年9月28日教師節結婚,一個是屏東地區新詩大家,一個是當地的散文名家,珠聯璧合,是屏東地區的佳話。

婚後夫妻二人生活甜蜜,一邊教學一邊寫作,新詩、散文陸續流傳在南台灣各文藝刊物上。沒多久早生貴子。民國56(1967) 年元月1日生長子李 *,春生36歲。民國62(1973) 年7月25日生次子李*唐,春生42歲。民國64(1975) 年12月16日生長女李*華,春生44歲。

民國76(1987) 年3月7日,春生56歲,曾赴泰國清邁旅遊,《睡醒的雨》50页有〈驚見大理〉一詩。

春生曾返回大陸探親三次,寫在《唐突集》202頁 〈外婆家的籮蔔〉一詩中。第一次是民國77(1988) 年8月,春生57歲,同行者有﹕林玲、次子、么女、岳母、詩人路衛夫婦等,一行九人,行經香港、北京,回到故鄉山西垣曲。返程則經由上海、金華、樂清等地,然後返回台灣屏東。第ニ次是民國80(1991) 年8月初,参加者﹕春生夫媂、詩人朱光熹夫婦。路程香港、西安、太原、北京,然後返回台灣,這一年春生60歲。第三次民國82(1993) 年10月,参加者﹕春生夫婦暨海鷗詩社諸同仁。行程﹕香港、西安、太原、鄭州、開封、台灣。這年春生62歲。

春生曾中風,是在民國77(1988) 年10月22日因糖尿病引發中風,雖經住院治療,出院後仍感左手左脚行動不便。《唐突集》頁243。

春生在學業上的再進修可能始於結婚之後,重新利用週末假期 ,赴台北市和平東路一段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文系補修著干學分,取得大學畢業學位。接着春生又報考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在職人員進修班,每個週末都要搭火車去台北上課,辛苦異常,但春生追求學問的精神並不以為苦,令人敬佩。在讀書、寫作雙重的壓力下,幾年很快的熬過去了,修完了學分,拿到結業證書,依當時台灣教育部之規定不授予學位,所以春生在自述中說﹕「師大國文研究所畢業」。並在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文學組担任講師一段時間。

民國83(1994) 年9月不幸的事情在這個和樂的家庭發生了,那就是春生的妻子林玲罹患多發性的惱瘤在台灣南部醫治不好,轉到台北某大醫院診治,結果還是無效,同年9月9日逝世,享年53歲。給春生及子女帶來重大打擊與痛苦。是年春生63歲。

寂寞的春生,愛妻林玲過世之後,春生於民國86(1995) 年6月12日給表叔的信中說﹕「林玲過去之後,老大全家因工作帶一小孫女、孫子住台南,很少回來,老ニ在新竹就讀清華大學,老三在台北讀世界新聞學院大眾傳播學系,只有寒暑假才回來,我一人在家空守着偌大的房子,與猫、狗為伍。唉!人生就是如此?」

孤寂的詩人,經常會合詩友旅遊四方,或是邂逅,也許是天意,有一天在旅遊中竟結識了河南洛陽牡丹花文學雜誌社的編輯某女士,春生與某女士可能是ニ人文學氣味相投,有緣,沒多久就你濃我濃地在大陸結成連理。某女士在大陸與春生有合法婚約,但在台灣却沒有,所以春生只好避着親友去大陸常住,有重大事情或節日才回台灣稍住片刻。

春生頻繁往來兩岸之間,有快樂也有苦痛,這樣拖了兩三年,終於在民國86(1997) 年夏臥病在床,急招某女士來台,在台灣境管局要求下由春生出面担保,某女士終於來台與春生會面了,但好景不常,春生病情日益嚴重,竟於是年8月8日與世長辭,享壽66歲。

春生妻子林玲生前曾於高雄佛光山訂了四個穴位,林玲死後用了一個,春生過世又占用一個,另餘ニ個是留給林玲其他家人百年後使用,林玲的安排實令後人感動。

春生與林玲的遺著﹕

李春生﹕《詩的傳統與現代》民國74(1985) 年出版。

李春生﹕《睡醒的雨》民國77(1988) 年出版。

李春生﹔《季節之歌》民國82(1993) 年出版。

李春兵﹔《唐突集》民國83(1994) 年出版。

林 玲﹔《溫馨滿懷》民國82(1993) 年出版。

林 玲﹕《走在寫作的路上》民國(1993) 年出版。

餘   緒﹕春生對新詩的寫作很有才氣與熱忱,少年時期在飢餓與流亡途中,竟然還寫了新詩發表在上海《益世報》副刊。來台後在極困苦的環境下不屈不撓地寫作新詩,如給L .C. 與林玲新詩500首及208首,足以證明其詩作靈感充沛,後又深入中國傳統詩之研究與現代詩人文曉村、秦嶽、羅門、向明、朱沉冬、覃子豪、張默等相互揣摩、交流,詩作更為進步,詩境更為擴大,幾執台灣南部新詩界之牛耳,可惜天妒英才,66歲就與世長辭了,痛哉!

張貼在 Others 其它 | 發表留言

涵靜小韻 七律六首 103/12

六之一﹕賢甥錢 翔君編導拍攝影片《迴光奏鳴曲》榮獲影展編導、女主角大獎,特為詩以祝賀。

熟女寂寥困宅中,無奈失業痛深衷﹔紅塵欲寄又迷惘,淺試純情竟是空,

壓抑靈性囚扃戶,破門迴光滿蒼穹﹔台詞編劇啟新局,演技精柔眾所崇。

(東韻)

六之ニ﹕美國伊里諾州(Illinois) 沃野千里

地廣人稀北美洲,良田極目綠油油﹔叢叢大豆超阡陌,玉米株株滿沃疇;

水管澆畲千萬尺,穀倉塔頂似高樓;屯儲緊靠交通道,機械装填待價酬。

(尤韻)

六之三﹕謁閻錫山墓 民國103年10月1日恭逢閻公132誕辰,台北山西同鄉登台北菁山閻墓,發現有整瓶之老陳醋、汾酒留置墓前,推想是大陸鄉親來台旅遊,順便祭閻公所留之祭品,特為詩以誌之。

秋色天高謁墓園,翱翔鳳鳥感英魂﹔蘆葦茂盛圍林道,叢樹鬱鬱庇塋繁;

巨擘根苗多遠邈,寰球四海失王孫;鄉親耆老重洋渡,晋醋汾釀拜塚墩。

(元韻)

六之四﹕謝湛國屏詞長頒贈大著《江曦文選集》

海外歸來五蘊空,詩文選集慰我衷;輕吟佳句驅炎熱,細說文人認命窮;

兩岸和平宜互諒,神州樂利更通融;四聲押韻尊傳統,莫讓華詞失古風。

(東韻)

六之五﹕美國聖路易(ST.LOUIS) 克利夫喀爾湖(LAKE CREVE COEUR)

灔瀲湖水似鏡平,綠楊環繞碧瀾清;晨來五色金光茂,返照餘暉瑞色呈;

秋日芳辰多勝景,大寒積玉滿千頃;一年四季遊人眾,莫問番妞殉潔貞。

(庚韻)

註﹕湖畔山邊有印地安少女殉情碑。

六之六﹕甲午(民國103年) 重陽書懷

氣爽天高秋色新,蓊蓊鬱鬱野山茵﹔觀音繡嶺殘紅落,淡水漁燈閃爍頻﹔

佳節年逢多懷舊,登高賞菊伴無人﹔霜催白髮春秋逝,人似黃花老病陳。

(真韻)

張貼在 Others 其它 | 發表留言

紀念閻錫山一百卅二週年誕辰(冥誕) 之七

7,閻公詩集《騎驢吟》選註﹕

閻公的傳統詩作大多平仄失調,出韻,說好聽則為「口占」,從俗則為「打油」,留存詩篇甚多。早年省府秘書寧超武、王君葵ニ位曾建議閻公改正其詩,要合平仄、要照韻書押韻,閻公反對說﹕「自古詩詞格律皆人所造,何須拘古而求同一格?」又云﹔「詩言志,歌抒情,要人看,使人聽,求其易解,順口,順耳即可,何須….. 如我詩難登大雅,詩集稱《騎驢吟》可也。

現舉《騎驢吟》中幾首如下﹕《黃河東岸經壺口》ニ首﹕

其一﹕遠聞黃河水氣蒸,近聞如雷瀑布聲;詢問引路名何是,龍王辿下壺口稱。

其ニ﹔水中冒烟旱行船,壺口瀑布古稱奇;坎深九里十八丈,如雷聲音不斷聽。

按﹕上述ニ詩作於民國27(1938) 年4月15日,閻公沿黄河騎驢經過壺口,有感而賦詩ニ首,壺口瀑布之特色一一顯現於詩中。

《 吉縣‧議决西度》﹔為行游擊戰,先將行營離;敵人三包圍,只有向西移。

按﹕此詩作於民國27(1938) 年3月16日。

《夜走峻坡》:荷戈帶月走峻坡,衛士扶驢汗土和;

强敵唯有到底抗,民族復行尚疑何?

《渡黃河》﹕ 敵軍圍攻政中心,各個擊破計未成;

三千學生男和女,暫渡北上再東行。

按﹕《夜走峻坡》作於前述之3月16日晚,披星戴月,連夜趕路。而《渡黃河》

則作於一3月19日,閻公自註﹕「抗戰到底,死而後已。」敵軍是指八路軍、日軍。

《五龍宮除タ》﹕六路攻擊行營遷,雪擁山坡軍不遷;

拒絕諸將西渡請,五龍宮中過新年。

按﹕此詩作於民國27(1938) 年12月,是時日軍集合2萬餘,兵分九路試圖攻佔吉縣及克難坡,閻公將克難坡之軍公人員疏散至秋林鎮,閻公以五龍宮為作戰指揮中心,自騎毛驢在崎嶇的山道上指揮作戰,閻軍以伏擊、狙擊,配合民眾支援,經十多天激烈戰鬥,粉碎日軍進攻克難坡之陰謀,時正逢1938年12月31日除夕,故與諸將在五龍宮過新年,閻公有感而賦此詩。

民國28(1939) 年1月29日閻公在陝西宜川行進途中有感而賦詩二首。

其一﹕集訓軍官借秋林,再渡桑柏一宿營;沿岸工事甚堅固,敵欲飛渡萬難行。

其二﹕宜川河畔騎驢行,只為集訓到秋林;校尉軍官千四百,民革戰法賴進行。

註﹕民革指民族革命。

按﹕閻公類此詩作甚多,約有一、二百首,目前僅舉上列幾首以供讀者參閱。

閻公為什麽是「毛驢將軍」?因為在抗戰時期,山西吉縣,克難坡、古賢村、小河畔、五龍宮、陜西宜川、秋林、桑柏等地區落後,沒有公路,只有山區崎嶇不平的羊腸小道,汽車無法通行,就連馬車、騾車也行不通,只有騎毛驢可通行無阻。而且小毛驢溫馴,行走平穩,個子矮小,上下方便,壇長行走山間小道,是山西農人、工人常用的交通工具。閻公喜愛毛驢,養有ニ頭毛驢,一頭是黑色,另一頭為灰色,有專人照料,不僅食料好,就連鞍子及一切配套都是上等的,閻公騎在毛驢上很舒服,不必閻公自行駕馭,有待從驢伕控管,前後左右都有衛士警戒,這就是「毛驢將軍」的由來。(摘自燕生綱《克難坡逸事》)

張貼在 Others 其它 | 發表留言

紀念閻錫山一百卅二週年誕辰(冥誕) 之六

陸, 閻錫山與克難坡

1939年4月,日軍佔領了山西大部分地區,閻公被迫渡黃河,進入陝西省宜川縣秋林鎮,在此地召開了晋綏軍政民高級幹部會議,共有167人参加會議,會議中提出「自謀生存之道」,於是1940年春决定將第ニ戰區司令部暨山西省政府從陝西秋林遷回山西,並選定山西吉縣西北壺口東岸之南村坡為山西中樞政府落脚之地。於是閻公派副官處律煥德科長勘察地形,開挖窰洞,安排司令部及省政府進駐吉縣西北的南村坡。閻公聞知南村ニ字諧音「難存」。要求吉祥,故更名為「克難坡」。

在這荒涼的小山坡建立一座小的市鎮,困難很多,首先無法建立街道,只能沿着地形的凹凸打些窰洞,所以乾脆就以「新溝」命名,如一新溝、ニ新溝,一直開了五個新溝,容納了政府機關以及數以萬計的眷屬。人口多了,窰洞也多了,逐漸形成一座小的山城,為求安全,城的西、北、東三面建了土牆,並派兵駐守。在ニ新溝對通面山頂上修建一小亭,閻公題名曰「望河亭」,並有對聯一幅﹕

裘帶偶登臨,看黃河澎湃,直下龍門,走石揚波,淘不盡千古英雄人物;

風雲莽遼闊,正胡馬縱橫,欲窺壺口,抽刀斷水,誓收復萬里破碎河山。

橫披﹔北天一柱。

在ニ新溝下面有一片廣場,其中建有「洪爐台」,這台子是閻公每天早晨集合幹部訓示所用,而閻公並親自撰寫「洪爐訓練歌」,其歌詞曰﹕

高山大河,化日薰風。俯仰天地,何始何終。謀國不豫,人物皆空。

克難洪爐,人才是宗。萬能幹部,陶冶其中。人格氣節,革命先鋒。

精神整體,合作分工。組織領導,决議是從。自動徹底,職務惟忠。

抗戰勝利,復興成功。

按細讀此歌詞令我等不得不敬佩閻公國學底子深厚,歌詞優美,配合時代,貼切有力,隔句押韻,在文學上看來,是一首四言古風,誠屬難得之作。

我四歲就住在克難坡,住了两年,願就克難坡的生活情形略述一二,以供讀者参攷。先就住來說﹕大家都住黃土窰洞,洞很大很深,裡面有大炕供睡眠,窰洞前有木製的門窗,窗為木格子,上糊以土製白色綿紙,沒有玻璃,夜晚門緊閉,以防野狼入侵。夜晚全區一片黑暗,沒有電燈,瓦斯燈,在室內可點臘燭,還記得當時的臘燭是「僧帽牌」,白色的,一包六支,這是由外地運來的,大家要省着用,較貧困者用菜油燈,或者天黑就上炕睡覺。偶有夜間活動如戲班來洪爐台演唱,戲班都自帶有汽燈,汽燈點亮可照若白晝,幾十公尺外都可看得清楚。汽燈一出問題(燈內胆燒壞) ,則大地全黑,所以戲班設有汽燈小組,備有多盞汽燈用來替換。至於飲水問題﹕這裡沒有自來水,更沒有礦泉水,只有井水。據說該地只有兩口井,一在長官部,一在很深的山溝裡,我曾看見小毛驢背上駝着兩木桶水由很深的山谷裡辛苦地走上來,寒冷的冬天,驢背上還結著冰塊。用水這麼困難,除了食用水之外,每天早上盥洗以及晚上洗個脚、擦擦身子就是很奢侈了。如遇雨天,每家常把床單四角撐開掛在院子裡,接雨水然後流到桶裡備用。說到交通更慘,沒有火車、公車、電車、私家車等,只有騎馬、騎騾子、騎毛驢,除此之外只有步行,外出最好白天,夜晚則山中野狼成群,非常危險,縱然單槍匹馬,身帶手槍、電棒(手電筒) ,夜行遠路也不安全,最好聚眾同行,過夜必找客棧打尖。至於食物,大灶小灶相差不多,都有白麵、小米、雜糧等,大灶每天白麵饅頭、小米稀飯,偶而還有河撈(盒漏) 等,平日副食山藥蛋,大白菜,遇節日加些葷菜。衣服不論職員或眷屬,一律發給粗布軍服,眷屬可將軍服修改再穿。

在克難坡我家住在ニ新溝頂端,這裡住了兩家,我家有大窰洞雨口,一口是父母及子女住的,另一口則是給衛士,廚師住的,內有大火爐便於燒飯,又有一口小窰是廁所,內有小的糞坑。當時父親的職務是民族革命同志會總幹事。對面住著李冠陽、劉慕貞夫婦;經一小段土坡,我家的正下方住的是副官處的馮副官一家,在李冠陽家下面是楊副長官妹妹楊愛蓮全家,其餘鄰居都記不清了。

克難坡設有克難小學及幼稚園,克難小學校長趙佩蘭女士也是幼稚園園長及老師,由二新溝下去再向北的小山坡上去,那兒有幾口較小的窰洞,洞裡安置了幾張簡單的木桌、木凳,一面木製黑板,那就是小學的教室。但幼稚園沒有教室,每天上午由園長帶着七、八個幼稚生坐在校園乾的黃土地上,由園長講講故事、唱唱歌、或者在乾的泥土上練習認字、寫字。到中午就放學回家了。有一年快過農曆了,園長訓練我們去給閻官拜年的禮節,到了那天,克難小學及幼稚園全體在校長趙佩蘭率領下走進閻公官邸,向長官拜年,長官盤腿坐在炕上小方桌旁,看見一群活潑的小朋友在眼前,非常高興,笑嘻嘻地令侍從人員端出大盤的棗兒、柿餅、核桃、花生等分給各位小朋友,臨別時校長領着全體小學生,幼稚生大家排好隊,一齊高喊「謝謝長官!」閻公更是笑的合不攏嘴。

就現在的觀點看來,克難坡的日子是很寂寞的,沒有收音機、錄音機、電視機、手機、電影等,只有一個月或半個月偶有唱山西梆子的井麗君等,來克難坡表演一場梆子戲,可算是最大的享受了。

有一天上午,我和母親正在坡下馮副官家小坐,突然有飛機低飛聲,接着「轟」的一聲,震耳欲聾,窰壁的土,灶底的灰佈滿屋子,外面有人高喊「日本飛機丟炸彈了!」片刻之後,飛機聲消失,大家急著去洪爐台前廣場看災情,炸死一個憲兵,把這個憲兵炸得粉身碎骨,遺體碎塊佈滿廣場,令人慘不忍睹。

傳聞日軍近日可能進攻龍王辿,閻公下令克難坡的軍公人員及眷屬去秋林避難,由克難坡走向黃河邊,只見眼前是簡易的鐵索橋,數不清的鐵索纒成大鐵纜,綁在數人合圍的大樹根上,一直延到黃河對岸,橋面是鐵索編成的格子,格子上鋪了木板,橋面兩邊有鐵索編成的欄干。橋頭有駐軍及憲兵把守檢查,人員騾馬可通行,車輛不可上橋,在橋上不可騎乘,一律步行,我那時是小孩,被安排蹲在騾背上筐子中,另一邊筐子則放置行李,父母親則拄着枴杖,相扶着一步步走過搖晃的鐵索橋。橋的對岸全是巨大如屋的巖石,過了橋的人只可由巨石間的小縫走出去,然後轉入大路進入秋林鎮。我在秋林鎮住了幾個月,但記憶極少。

秋林回來後,同志會改組,父親調鄉寧縣任職,於是全家也搬離克難坡。

張貼在 Others 其它 | 發表留言

紀念閻錫山一百卅二週年誕辰(冥誕) 之五

2027116452136789859hist_pic_12l

伍,  閻錫山與同蒲鐵路

修築同蒲鐵路是閻公對山西重大建設之一。同蒲鐵路之前山西已有正太、平綏ニ鐵路,正太路是從河北省正定(石家莊) 到太原,路長243公里,其中170.7公里在山西境內。始建於1902年,是由法國銀行公司承辦,採用1公尺之窄軌,與目前台灣鐵路之規格相同﹔平綏鐵路是由北平(京) 經山西大同抵達綏遠省之包頭,是由中國留學生詹天佑設計、督導建成。平綏路經多年戰火摧殘,1949年10月修復通車,隨即改名為「京包鐵路」。這兩條鐵路經過山西中、北部,對山西之官、紳、民眾影響極大,所以當時山西巡撫張曾揚上書清廷請准建築貫穿山西南北的同蒲鐵路,1907年2月奉准後立即成立「山西同蒲鐵路有限公司」。

同蒲鐵路雖成立了公司,但國內政治紊亂,連年內戰,諸如﹕辛亥革命、北伐、中原大戰等,拖延了20年,直到閻公重回山西,制定「十年建設計劃」。經過多次測量、計算,閻公定了兩大原則﹔一,採用1公尺寬的  ,二,以兵工建路為主,民工為輔。1932年10月20日在太原綏靖公署內成立「晋綏兵工築路局」,聘謝宗周為局長兼總工程師,負責鐵路之施工及技術。另外成立「晋綏兵工築路總指揮部」,閻公親任總指揮。訂於1933年5月1日同蒲鐵路正式開工,由太原開始分別向南北兩端推進。

同蒲鐵路全線約850公里,太原至蒲州(今永濟) 稱南同蒲,長約500公里;太原至大同稱北同蒲,長約300公里。預定三年全線完工通車,但南同蒲提前於1936年元旦竣工並開始營運;北同蒲則因沿途多山及河谷,進度較慢,至1937年「七七事變」抗戰開始僅修通至距大同15公里之懷仁縣,1949年後才修築至大同。

同蒲鐵路除主線外另有五條支線﹔一,西山支線,太原至白家莊、上蘭村,約43公里。二,忻窰支線,由忻縣經甲子灣到窰頭,約55公里。三,平汾支線,平遙至汾陽,約31公里。四,原陽支線 ,原平至陽明堡,約36公里。五,白晋支線,祁緜東觀至子洪,約15公里。五條支線共約180公里,連同主線850公里,全線總長達1300公里。

同蒲鐵路以「兵工為主,民工為輔」,兵工承担了大部分的土石方工程。参加的部隊有﹕第66師、69師、71師、正太護路軍、炮兵獨立第1旅,以及各師旅中之工兵,總計約3萬餘人。兵工除每人薪餉照發,另發築路津貼,所以築路兵工幹起來也很愉快。

同蒲鐵路的民工部分﹕玆舉二例說明,一為「邊爾旺隧道」。北同蒲修至段家嶺隧道,隧道全長384.7公里,總工程師謝宗周指出此隧道工程困難太多,無法著手,閻公修同蒲路北段愛用五台鄉親,此刻想五台鄉親邊爾旺,其為受過戒的出家法師,平日以開山築路修行,閻公即請邊爾旺法師主導鑿通隧道工程,邊氏慨然任之,遂率其同鄉「五台家」同心協力,以原始的工具,破土開山挖洞,以兩年時間終於打通將近400公尺之段家嶺隧道。事後法師謝絕酬勞,閻公遂將該隧道命名為「邊爾旺隧道」,以為紀念。二為閻公截彎取直,親自踏勘七嶺河路線。當北同蒲修至忻縣高村至原平綫路的七嶺河地區,因砂質地基不夠堅固,而謝宗周總工程師設計由黄寨東行,不經忻縣而走曲線到定襄、原平,但同蒲鐵路工程處長李其昌率測量隊長趙福增等帶着儀噐,重新測量一次,認為可修鐵路。這項爭議為閻公知道,閻公就親自騎着毛驢沿七嶺河親自勘察一回,閻公最後批准了李其昌的方案,使該地段鐵路截彎取直,節省工程費用約200萬元。

結論﹔山西境內屬黃土高原地區,山多溝谷多,當時修築標準軌的困難多,同時也為節省經費,如以標準軌計算,850公里費用為9000萬元,但山西採用一公尺的窄軌,只用了1650萬元之經費,實為閻公為山西人民着想。世人不察實情,誤指山西人小氣,不願山西貨物流至外省,實乃膚淺之見。1949年之後山西的窄軌鐵道已變成歷史古跡,如欲一睹窄軌鐵道及火車,只有來台灣旅遊。

餘絮﹕民國37(1948)年我11歲,聽長輩們說﹕南同蒲鐵路修至太谷至平遙間,當時站房、月台都還沒有建好,就邊築鐵路邊賣票攬客,這時火車行駛很慢,車上也沒有廁所,乘客尿急只好跳下車,跑到田間小便一下,再趕快跑着追上火車,上車坐好,並不太費事。另一傳說是民國 26 (1937) 年底,日軍佔領臨汾、蒲州等地,閻公命將火車頭開到風陵渡黃河邊,將火車頭一輛一輛都推到黃河裡,以表示不以交通工具資敵。

(参攷當代中國出版社李茂盛等著《閻錫山全傳上》

張貼在 Others 其它 | 發表留言

紀念閻錫山一百卅二週年誕辰(冥誕) 之四

肆,閻錫山治晋時期山西之軍校

  • 學兵團幹部訓練隊(簡稱幹訓隊)﹕是閻公所創設,始於1918年。閻公創設動機是1917年晋軍入湘戰敗,感到晋軍戰鬥力太弱,缺乏訓練,下級軍官指揮無能,統馭無方,故决心耍從下級幹部訓練入手。幹訓隊創辦是由當時第一混成旅旅長商震籌設,是時晋軍只有四旅八團,每團都要設一「學兵隊」,幹訓隊學員來自各學兵隊,幹訓隊以商震為團長,五團第二營營長榮鴻臚為副團長。開始只有300餘學員,編成3隊,每隊轄4個分隊,每分隊有3名隊副,全團共36名隊副,隊副多由保定軍校5,6期見習官担任,受訓期間4個月。後來晋綏軍中名將如楚溪春、李生達、王靖國,李服膺、張蔭梧等全出自當時幹訓隊之隊副。
  • 學兵團﹔1919年6月,閻公以學兵團幹訓隊培訓出的幹部為基礎建立了一所正式的軍官學校,校名為「學兵團」。同時向北京政府陸軍部,教育部都立了案。就該校特色而言,其一為採取正規部隊編制,照正規步兵團1200人編制,分別從大同、臨汾、潞安、太原等地招收有高小文化程度者1200人,編為三個營,營長由前幹訓隊隊長担任,連,排長則由前幹訓隊隊副担任。其ニ為享有步兵待遇,中士月8元、下士月7元、士兵則月6元3角。其三設普通課及軍事課,普通課為國文、英文、史地等,軍事課為步兵操典。其四為精神講話,每逢星期日則集合到督軍署聆聽閻公或其他長官訓話,或到「自省」堂自省。修業4年,首期1200人、二期600人、三期500人,共2300人,替晋軍培養出可觀的軍事幹部。
  • 山西軍官學校(北方軍官學校) ﹕1926年10月在各方夾擊之下,馮玉祥國民軍被迫撤至綏遠(今內蒙) 五原地區,閻公地盤也擴大至綏遠地區,是時閻公也要加强培植軍事幹部,因而將前之學兵團升格為「山西軍官學校」。校長仍由學兵團長榮鴻臚担任,校內科目除步兵科外又增設騎兵、炮兵、工兵等科,步兵科編為2個隊,騎、炮、工兵各1隊﹔校內同時又設炮兵速成科,召集現役炮兵中基本幹部灌輸新的炮兵學識與技術,使晋軍一度以炮兵實力强大著稱。1927年6月山西正式懸掛青天白日旗,閻公就任「北方國民革命軍司令」,將山西軍官學校改為「北方軍官學校」,規定ニ年畢業,首期擴大招收新生1500餘名,至1930年停辦,共畢業三期。
  • 晋綏軍官教導團﹕原收容編餘軍官及輪訓在職軍官的機構,立於1926年,張蔭梧任團長,楚溪春任教育長,對編餘(部隊整編後多餘的軍官) 的軍官進行整訓,以及每戰役後即由教導團對參戰部隊進行整訓。1933年曾有編餘軍官400名編「軍官屯墾隊」派遣至綏西五原地區屯墾。另有400名軍官整訓ニ年後為全省12防共保衛區之基本幹部。此後軍官教導團的業務也隨之結朿。
  • 山西陸軍輜重教練所﹕設立於1925年,主要培養軍中後勤人員,「教練所」以督軍署参謀長朱綬光兼任所長,寧釗為教育長,招收高小畢業生或同等學歷之士兵為學員,進行訓練,為期ニ年。訓練科目﹕步兵操典、輜重勤務、兵站業務、戰術、築城、地形、兵噐、馬學、衛生等。共招收學員兩期,1929年第ニ期結業後即行停辦。
  • 山西吉縣馬加河之山西軍事幹部學校﹕1938年閻公在山西與日軍作戰,屢敗屢戰,損失慘重,於是成立「軍事幹部學校」,閻公自兼校長,于鎮河任副校長、韓文斌任教育長,宋振寰為政治主任,下轄3個總隊,分批赴秋林受訓。按秋林鎮在黃河對岸,位於陝西省宜川縣北15公里處。至1939年10月集訓軍官五期,學校也隨之結束。
  • 民族革命青年軍官教導團﹕創立於1938年10月在山西鄉寧縣,閻公自兼團長,劉墉之為教育長、楊嘉藩任教務長、呂調元為政治主任。教導團下轄3個步兵大隊,工兵大隊、炮兵大隊各一。案教導團受訓地址、年限、何年結朿、成果如何?格於資料,待考。
  • 第三集團軍騎兵教練所﹕1928年10月1日創立於山西大同,主要目的是培養騎兵高級幹部,校務由騎兵總司令趙承綬負責。ニ次北伐後,晋、冀、察、綏四省散落的騎兵紛紛歸降晋軍,但素質太差,不守紀律,類似土匪。經整編後,分軍官、士兵ニ隊,嚴格訓練,並施以騎兵操典、馬術、騎兵野戰教練等課程。軍官、士官共招收320餘名,在學期不足一年,第一期學員於1929年6月畢業後即停止招生。
  • 山西航空預備學校﹕創辦於1926年,閻公在外籍商人鼓動下創設了「航空預備學校」,由留法之楊如圭任校長。學員來源有軍官教導團保送者、有山西軍官學校經挑選而來者、有社會上高中畢業者,共計60名。課程有﹕航空學、無線電學、气象學、測繪學、照像學、飛機原理等。學校設備﹕英國愛佛羅教練機兩架、德國容克運輸機一架、法國海陸兩用機兩架。後又增加英國毛斯教練機兩架。1928年,航校學生經一年之訓練,開始参加戰鬥,担任偵察、轟炸等任務。1929年春,對全體學員實施高級飛行訓練,並實行淘汰制,同年冬,航校第一期畢業生僅有32名。畢業後不再招生,學校也隨之停辦。

(参考李茂盛《閻鍚山全傳上》)

張貼在 Others 其它 | 發表留言

紀念閻錫山一百卅二週年誕辰(冥誕) 之三

参,閻錫山早期的同學與同志

  • 黃國樑,字紹齋,原籍陝西洋縣,1883年生於太原,在1902年進入山西武備學堂前與閻公、張瑜三人結拜為異姓兄弟,三人一見起被保送日本留學,先後在日本振武學校、東京陸軍士官學校均為同學。1910年任山西新軍85標教練官。1911年10月29日與閻公共同發起太原起義,起義後閻公對黃國樑起疑心,收回其軍權,逼令黃某離開山西。1923年閻公又將黃某請回山西任山西兵站總監,黃某對兵噐改良頗有貢獻。1930年後黃某未在山西任職,晚年以集郵自娛,1958年病逝北京。
  • 温壽泉,字靜庵,山西洪洞縣辛村鄉人,清末秀才,山西武備學堂肆業,1904年與閻公等被保送日本留學,参加同盟會及鐵血丈夫團。返國後任山西大學堂兵學教員。辛亥太原起義任副都督兼軍政部部長。清兵入晋壓制革命,溫某率兵南下山西運城地區,成立山西河東軍政府。以後全家遷居北京,曾任中央文史館館員,1956年病逝於北京。
  • 姚以价,字維藩,號龍門,1882年生,山西河津人,農民出身。1901年與閻公一起考進山西武備學堂。1904年二人又考取清朝公費留學日本,一同進東京振武學校、日本步兵31聯隊實習、東京陸軍士官學校第六期。學成歸國後任職於新軍督練公所一等督練員,因練兵有方,旋升為新軍85第3標管帶(營長)。太原起義由閻公、溫壽泉、喬煦等共同領導,起義後又高呼﹕「選閻錫山為大都督!」眾皆同意。後姚某率山西革命軍據守娘子關,與來犯清軍作戰,寡不敵眾,後返回太原遭人詆毁,憤而離晋,抗戰時期在西安從事文化工作。1942年病逝於西安。
  • 趙戴文,字次隴,山西五台縣東冶鎮人,1866年11月3日生,8歲入私熟,14歲自行閱讀經史,19歲就讀晋陽書院,後師事名儒李菊園,後参加會試名列榜首,旋任教於山西大學堂,未久奉派公費留學日本,學習教授管理。1905年加入同盟會。太原起義後任都督府秘書,為閻公之軍師、兄長,官至山西省政府主席、國民政府內政部長等。晚年力倡儒學、佛學。1943(民國32) 年12月27日病逝於山西吉縣克難坡窰洞中、享壽77。
  • 張 瑜,字玉堂,1883年生,山西五台縣南茹村人,家貧,幼承母訓,背誦《三字經》《百家姓》《弟子規》等。1902年,閻公、黃國樑、張瑜三人一同考入山西武備學堂,後同赴日本留學,同卒業於東京士官學校六期。後三人同加入同盟會以及鐵血丈夫團。張瑜返國後任山西新軍督練公所教官。太原起義後奉命率軍攻打代州、雁門關、大同等地,功勳卓著。1914年因好勝心强,與一日人賽跑,中途嘔血,遂罹病,久治不癒,後病逝於太原,終年31歲。
  • 谷思慎,字仲言,山西神池縣山後村人,1881年生,谷家為書香門第,藏書甚多,谷某自幼涉獵群書,輒能背誦。年稍長,被尊為山西北路哥老會三元堂龍頭大哥。1904年谷某經由山西大學堂選派,公費留學日本明治大學政法系。1905年7月經安徽人程家檉介紹與國父認識。是年10月谷某介紹閻公加入同盟會,並派閻公、趙戴文回山西為同盟會宣傳。谷某曾聯合晋籍同志在東京創辦《晋乘》雜志,號召三晋民眾共同推動革命。太原起義未久,清大軍欲鎮壓山西革命,攻破娘子關,太原危急,閻公率趙戴文、張培梅等棄守太原北上,逢谷某在神池招兵買馬,籌措糧餉,與清軍奮戰,退守托克托。後局勢緩和,閻公又由托克托返回太原回任都督。1931年9日18日瀋陽事變後,谷某組織十人救國團遭閻公猜忌,密令逮捕谷某,谷某逃脫,全家遷居北京。以著述度日。1945年秋,中共軍進攻綏遠不利,强迫谷某到前線與敵交通,谷某抱疾前往,病歿於右玉縣威遠堡,時壽64。
  • 喬 煦,字子和,山西太原市人,1882年生,回族。1902年喬煦20歲,以優異成績進入山西武備學堂,1904年武備學堂尚未畢業,因形勢所逼被保送日本留學,先入振武學校,後轉入東京士官學校第6期,學習軍事。1905年國父在東京成立同盟會,喬某首先加入同盟會山西分會、鐵血丈夫團。喬某為回族,在東京聯合大陸各省回族青年組成「留東清真教育會」,成為中國回族第一個在國外的團體。喬某歸國後任山西新軍86標第一營管帶,後辛亥太原起義,清軍急派兵鎮壓,喬煦、喬烈兄弟急散發軍械等給太原清真古寺回民,號召保護清真古寺及附近百姓生命財產。後奉命率兵防御娘子關,策應燕晋聯軍,因吳祿貞遇刺死亡,燕晋聯軍敗退太原。閻公對喬某頗多責難,調任河東軍政檢閱使,到任新職未久即因病身死,痛失英才。
  • 張樹幟,字漢,山西崞縣人,1881年生,幼年曾讀私塾,1906年考入太原陸軍測繪學校,由趙載文介紹加入同盟會。測繪學校卒業後加入同盟會所辦之《陽公報》,任訪員(記者)。適山西發生「文交禁煙案」,張某深入案發地區,詳細採訪,蒐集資料,文章刋於《晋陽公報》,上海,北京各大報争相轉載,山西巡撫遭調職,張某及其所屬報刋遭山西當局查封、張某繫獄一年。辛亥太原起義成功,閻公急令張樹幟找山西恣議局局長梁善濟請其儘速召開咨議局全體會議,張某在眾噪雜聲中,力排眾議,推舉閻公為山西都督。其後燕晋聯軍失敗,閻公敗逃太原,擬再向北逃,張某追隨閻公左右,後張某在奪取托克托等地出力不少。1917至1926年間,張某任晋北鎮守使時,興建水利,開河築渠,又提倡教育,廣設學校,使當地百姓獲益良多。抗戰軍興,張某舉家遷居四川,多次上書蔣委員長欲帶兵抗戰,未能如願。1945年抗戰勝利返回太原,未受重用,抑鬱成疾,1946年5月病逝,享壽65。
  • 張培梅,字鶴峰,山西崞縣人,1885年生,1905年考入山西陸軍小學堂(相當於今之入伍生教育班),1907年以成績優異保送保定陸軍速成學堂,在校即加入同盟會,1910年畢業後任閻公統領之新軍86標排長。辛亥太原起義,清軍入侵,起義軍奮起抵抗,於包頭、五原、百靈廟等地張某出生入死,奮勇作戰,屢敗清軍,於1913年升任旅長。1917年出任晋南鎮守使。1924年出任正太路護路司令。因秉性剛烈,執法如山,曾以貽誤戰機,就地處决閻公親信旅長ニ名,名振一時。1925年返回原籍隱居12年。1937(民國26年) 七七抗戰,張某復出,任第ニ戰區執法總監。1938年2月日軍進犯晋西,第19軍軍長王靖國駐守隰縣以北石口鎮,張某與王軍長談妥,守石口鎮三天不得有誤,張某立即赴臨汾與閻公商量三日內派兵增援石口鎮,王軍長於第ニ日即棄守石口鎮,張某大怒,立即要以臨陣脫逃罪處决王軍長,閻公百般庇護王軍長,張某以自為執法總監不能執法,悲憤萬分,於1938年2月26日於隰縣午城鎮吞食鴉片自盡殉國,時年54歲。
  • 馬開松,字子喬,浙江嵊泗縣人,1886年生,幼年随伯父來到太原,就學於太原,16歲考入山西武備學堂,以成績優良,與閻、黃國樑等同時進入東京日本士官學校留學,1900年加入同盟會。辛亥太原起義,率領85標新軍在太原城外狄村首先發難,由首義門攻入城中,奪取清兵火藥庫,使太原市早日光復。山西軍政府建立後,亂兵搶刼商家,馬某奉命鎮壓並保護藩庫(省、縣公庫、銀行),一時間太原市帽兒巷,估衣街、西羊市等大火衝天,混亂一片,馬某率革命義軍强力彈壓,終於穩定太原情勢。全國革命情勢穩定,南北議和,山西軍隊奉命編為四個旅,馬某任第ニ旅旅長,閻公命馬某所屬兵眾赴包頭抵禦清兵反撲,馬某連戰數年,安定晋北,後調太原任職。1923年某日,閻公忽宴請馬某,宴畢馬某返家,瀉肚不止,發高燒,口出囈語,數日後不治猝死,時年36歲。馬某死後,疑雲四起,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死後7年,商震等安排專列將靈柩歸葬故里。

(以上各節摘自三出版社《山西辛亥人物傳》)

張貼在 Others 其它 | 發表留言

紀念閻錫山一百卅二週年誕辰(冥誕) 之二

閻錫山_1 閻錫山

貳,國父孫中山先生與閻錫山

1905年8月13日,是年國父40歲,閻公22歲,正在日本東京振武學校讀書,是日聞國父孫中山於日本東京鞠町富士見樓對日本華僑及中國留日學生約1300人舉行演講,目的是要籌組全國统一的革命黨。閻公在場聽完演講後,感觸甚多。其後國父暫住東京,閻公有感於國父的革命精神以及淵博的學識,曾多次前往拜會。同年8月20日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正式成立,閻公立即参加,並介紹同鄉康佩珩、趙之成、徐翰文、趙戴文等一起加入。

鐵血丈夫團﹕由於國父與黃興認為在同盟會內應建立秘密軍事幹部組織,顧名思義因而設立「鐵血丈夫團」,團員共28位,山西籍的有4位,閻公、溫壽泉、喬煦、張瑜等。

同盟會的宣言中有「平均地權,節制資本」二詞,閻公對平均地權一詞尚存疑,特地向國父請教,國父舉例說﹕「譬如美國紐約原海邊沙灘地,原來不值一元,現在紐約繁盛起來,每平方尺地要值7百元,原來1文不值的土地,今天值700元每平方尺,這非人力所為,也非造化所授,純粹是國家的經營所造成的,所以不應該讓地主享有,應該由國家享有才對,閻君你明白了嗎?」閻公很高興地說:「我明白了。」國父又說﹕「就中國而言,上海、天津、漢口、廣州等地都有這種情形發生,就應該實行平均地權。

1910年5月15日山西巡撫丁寶銓因處理禁煙案失當被調職,閻公因而出任山西新軍第86標標統,其同志黃國樑也接任新軍85標標統,這兩標新軍就成為山西10月29日辛亥太原起義,光復山西的基本力量。太原起義僅比辛亥武昌起義晚19天。起義首先擊殺山西巡陸鍾琦及其子陸光熙,佔領太原官署,發出安民布告,其文曰﹕

照得本軍起義,恢復大漢江山,省垣一朝平定,各縣早已均安;

省外府廳州縣,誠恐不免訛傳,土匪乘機搶刼,並經舉辦民團;

所有村鄉市鎮,一律保護安全。凡爾士商民等,切勿誤聽謠言﹔

應當各安生業,得以地方為先,要知本軍此舉,實與種族有關﹔

倘敢立意反對,兵到萬難瓦全。   都督   閻錫山

山西光復之後,聯路駐防保定之吳祿貞,組燕晋聯軍,控阨京畿,引起袁世凱的疑懼,故令人刺殺吳祿貞,又急派軍進入山西。閻公雖率起義之革命軍北佂南討,

終因力量有限,難阻袁氏新任命之山西巡撫張錫鑾率清軍盧永祥部由晋北進入山西,並於1921年1月6日佔據太原。

因盧永祥兵在山西虐害百姓,國父早有所聞,盼閻公返晋治理,國父此際已辭臨時大總統職,猶函勸袁世凱成全閻公。袁獲國父函後,盧永祥部立即撤出晋省,閻公於1912年4月4日即刻返晋,仍任山西都督,並於當天發表文告,宣告官復舊職。

1912年8日24日國父應袁世凱電邀赴北京商討國事,山西各界敦請國父蒞晋,並派谷思慎、梁上棟至北京迎接,國父於同年9月18日下午抵達太原,由張繼、吳鐵城、葉恭綽、景耀月、澳大利亞端納等陪同,首先参觀陽泉煤礦,詢問保礦運動,後到太原詢問山西軍政,9月19日在太原上午、中午、下午進行了三次演講,聽眾非常踴躍。9月20日在行舘稍事休息,21日在太原新南門至火車站沿途擠滿人群,夾道恭送國父離別太原。(內容参考李茂盛等《閻錫山全傳上》)

張貼在 Others 其它 | 發表留言